当前位置:清欢书院>都市言情>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无防盗> 【不要买】李广难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不要买】李广难封 (5 / 7)

战略!

这样的战略可不能用对某个将军的喜好与成败来轻忽断言,一个国家十多年的战争,这些胜利离不开汉武帝高明的战略定位,也离不开诸多将领在背后付出生命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卫霍的闪耀与天幸,却也不能无视他们背后默默守卫国家边疆的李广、韩安国等东线将领。那么,为何历史上总说李广无功?

因为汉武帝调整了对付匈奴的大战略,却没有调整“计首受功”的封爵制度,这样简单粗暴的传统记功制度是无法衡量韩安国与李广等人在守边上付出的功绩的。]

汉武朝。

刘彻微微盛眉:以首级计军功无法衡量守边将领的功绩?那该如何计军功呢?

但李广这成天迷路也不是个事儿啊!

还有张骞,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啊!

刘彻心底腹诽:李广封不了侯可怨不得他!

[另外,《汉书》还记载(并不是《史记》中的记录),李广治军颇得其道,尤其重视“斥候”等特种兵的培养,千年之前,李广就已经明白了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啊!他真的有勇无谋吗?还有人说李广明明知道匈奴人多,为什

么不提前躲避匈奴骑兵?非往里头冲!还不就是想抢功劳封侯?就不能等等

张骞?先不说能不能躲得开,若李广真的率军绕过匈奴主力,避而不战,或是因为等待张骞不小心放任左贤王率骑兵阻绕西线战场,毁了汉武帝辛辛苦苦布置的战术,汉武帝一定会第一个扒了他的皮!大家现在明白了吗,“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其实根本就不在

F李广打的那几次败仗上,那几场硬抗匈奴主力

战斗,或许汉武帝也没想过他能赢,从这一角度来看,东线的这些将领,他们其实是整个国家对外军事大战略调整中的牺牲品,也是必须牺牲的部分。]原来如.....原来如此啊!!!

仙迹的中肯之言,叫李广不由老泪纵横,他以袖遮面,不愿叫人见到他的面目。

[汉匈战争从元光六年(前129年)秋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卫霍二人格外争气,为汉朝取得了无数胜利,将匈奴打穿远遁。因此,在这十年间,汉武帝大行爵赏,先后封侯者数以百计,就连李广的部下,在跟随卫霍出征后,都有不少人捞到了侯爵。卫霍以压倒性的实力衬托得其他将领都黯淡无光,也不仅仅是李广了。

而李广在这十年间又如何呢?老实说,李广是个长处很明显,短处也很明显的将军,除了一些小战,他五次出战,两次当坦克敌众我寡未能胜利,两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其中有一次要带兵翻越大漠,确实比较难),最后一次更是导致了他的死亡。这让迷信的汉武帝认为他“数奇”一“数奇”就是点背、倒霉,命数不好的意思。

这对一个老将是致命的打击,可哪怕汉武帝不再让他当前锋,不许他领兵去西线主战场,李广还是每每请战,哪怕只有几千骑,哪怕只是打打下手、当诱饵、当疑兵、当断后的敢死队,他也想要出征,他宁愿战死沙场,他不愿窝囊地死在家里。更何况,他心中还奢望着封侯,封侯!

可惜因为汉武帝和整个朝廷战略的改变,李广能率领的兵越来越少,原本他手里的兵很多都被抽调出去了。可是这样下去,李广守边再厉害都是不可能封侯的,所以他最后才会无比固执地跟汉武帝请求随卫青他们出征。有人说,哎呦,李广啊李广,你怎么不服老,非要跟着卫青他们出征?你那么老了,又缺乏主动迎战匈奴的经验,不熟悉草原深处的地形总是迷路,就该告老还乡啊?为什么一直执着于封侯呢?有时候,我们不能以现代人思维去评价古人。古人是极为重视“志”的,李广为国拼杀数十年,他是那种性格刚毅过于执着的人,他的部下很多都封侯了,就他没有,这对他而言,是“辱”

士可杀不可辱,李广最后的悲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智慧女不秃头:为啥后世说李广治军不严,其实是司马光这家伙在《资治通鉴》里写的,当时司马光要推崇程不识的严法治军,因此拿李广“宽仁治军”来当对照组,其实可信度很一般。李广在汉朝军中的声望是真的不低,哪怕后期没有什么胜仗记录,但依旧很多士卒追随。司马光却说李广带兵随意,士兵无纪律,因此导致李广大败。但其实,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清廉爱兵的正史记载很多,“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出征在外,士兵没有喝水,李广不会靠近水源,士兵没有吃饱,李广也不会先吃饭。李广的士兵皆感恩载德愿为其赴死。

不仅如此,李广打仗喜欢拼杀在前、冲锋陷阵,从不躲在中军大帐,这就是个有钱一起赚,有事带头扛的将领,要是我的狗领导能有李广这种觉悟,我就谢天谢地了好吧。而且从很多李广参与的败仗来看,宽仁治军从来不是李广失利的主要原因,因为李广的败仗从没有溃逃的,大多都和他同生共死,他的兵杀敌也非常勇猛、从不畏死,李广吃败仗主要是他个人在野战指挥、行军路线上存在明显短板,他明显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