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7 章 (2 / 2)

学舍办在城内,当然不仅仅是想要将知识传给庶民,士人在汉朝的影响力有多大已经不用再赘言,他们一声令下,许多生民的命运就要从此改变。

他们不一定比只知道在田地劳作的农民们聪明,但却实实在在掌握着权力。

要他们向惊世大儒求学,必定趋之若鹜,日后吹嘘都可说自己出自某某大家名下,惹得众人敬佩羡慕。

但区区一个佃农……

黄承彦却微微一笑:“士人不是好名吗?那就送他们一场名声大噪的机会……”

“只不过响的是谁的名声,就要看谁的本事大了……”

罗志,黄承彦后来也亲自带在手里的少年,其聪明和在算术上的天赋,不下于他生而知之的女儿黄月英。

襄阳城近来热闹的不得了,先是同济堂兼并了一旁的两个铺子大兴土木,不仅收拢了大批的工匠,还要用钱财役使人修缮建造。

听说是得了黄家的资助,黄家月英为父祈福,不但捐了医书教授黄家医术,还为同济堂收集药材,网罗医师,扩大地盘,以后能看的病就多了,能看病的人也多了。

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虽然普通百姓看不起病是常有的,但如今家族群居,谁家都有三五个亲族,各处借一借也能凑上一些。

怕只怕家中背上沉重债务,却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死去,医者的医术如何他们哪里知道,但难道知道医师医术不精就不去了吗?

至少同济堂的名声一直不错,自去年新医书加持,真救了不少人性命啊!

这段时日更是听说,黄家和杨家同开一个学堂,要将黄家的绝学传颂出去,其中医术一道也是其一。

黄家不收束脩,不限门第,书本和纸张都由黄家提供,但学堂一开多门,必须同修,暂时是不许学生只学自认为于自己有用的学问,而罔顾其他“学科”的。

对,“学科”,这是黄家小女对自己所传学问之分类。

黄家的姿态有些许高傲,和他如今的名声倒也不算完全不匹配,黄家如今开的学科有医术前篇之常识与卫生,文史综述,算术,与格致。

听名字,似乎懂了又不全懂。

医术前篇由同济堂王禄医师主讲,乃修习医术的前期储备,文史综述和搞不清楚教什么的格致由黄家小女亲授,算术则更是惊人,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佃户之子罗志讲学,今年才十一。

这可是让众人一片哗然。

生民们倒是不大在意,他们其实大多是奔着医术去的,从前学医是要给医师们当上十几二十年学徒的,期间不仅要打杂读书,更是半分钱财都没有。

这当然不是说,给老医师们当学徒是不应该的,只是平常人家谁家有这样的家底,放着一个青年的劳力多年不为家里挣一分收获。

黄家学堂四门课,一天只授两门一共半天,如今农忙过了,日日都有课,但听说黄家自己的庄子上,农忙时是三日一授的,这岂不是正和他们的心意!

但有些身份地位的士人却不乐意了,和庶民同在一个学堂也就罢了,毕竟传学问总好个“有教无类”的名声,但你拉来一个佃户之子是什么意思?

佃户,堪比奴仆。

黄家此举可是真正的不讲礼仪尊卑,行礼乐崩坏之举!

不过好笑的是,儒家本身几百年发展,自己有了许多观点不同的流派分支不提,只说这百年前后亦有许多自我矛盾的地方。

黄家拿出孔子与七岁小儿项橐互相出题,败者拜胜者为师的典故,质问众人是否自持身份沽名钓誉?

那位做了孔子之师的项橐也不过是个普通农家的孩子,怎么当初不因身份地位之别当不起孔圣人的老师,如今倒因为地位尊卑要被时人轻蔑了。

襄阳城内及周边县内的士人哑口无言,宜城马家的长子最先放话,那也要看那罗家小儿有多少真才实学,不成就来比上一比!

真中下怀,这两个月的隔空对话得来的结果就是,今日学舍门前的一场算学大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