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欢书院>都市言情>梦里自知身是客> 34.呆头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4.呆头鹅 (1 / 2)

即便是在特殊的运动时期,县城小学的教学秩序也是基本正常的。学校虽然也组织学生背语录,唱红歌,跳忠字舞等,但贴大字报、跟着大孩子搞停课革命之类的事情,是统统没有的。

新来的蒋梦言在新的学校、新的学期的第一节课,是班主任余大华老师的“语文”课。

两世为人蒋梦言,要和一群鼻涕没有擦干净的小屁孩们,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读《小猫种鱼》,这场景在蒋梦言的脑幕上重复地播放着,逗得蒋梦言自己在心里一阵阵地发笑。

他对待学习是认真的。即便是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他也是提早将课本带进空间里看过。

在空间中读书有两大优势,一是头脑特别清醒,神智通灵透达,有无与伦比的理解能力;二是具有超强记忆力,一篇课文,只需要通读一两遍,就会像刻录光盘一般刻印在脑子里,这也许就是古代学神所称的“过目不忘”之能吧!

有了这样的神乎其技,蒋梦言只需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到记忆深刻,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所以,他并不需要认真听课。坐在教室里他就是一具“规规矩矩坐着”的躯壳。是“神游云端天外”的跑神童子。

等到余老师点到他的名字时,心神才由“天外转回到教室”。他的反应有一两秒钟的延迟,能让人感觉到他有不能与老师的提问对位的迟缓。他的这种如呆头鹅一般的反应,招惹的一众同学哄堂大笑。

“蒋梦言,“小猫种鱼”讲的是什么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呀?”

回过神来的蒋梦言秒变无敌学神!他从容的开口回答:

“这个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猫效仿农民种地,把小鱼种在土里,希望秋天能够收获到大鱼的故事。可是到了秋天,种在土里的鱼儿却全死完了,烂光了。”

“这个故事的浅层道理是:其一,只有植物是能够栽种的,动物是只能饲养而不能栽种的;其二,向别人学习做事的时候,要注重底层逻辑和自然之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去学别人的表面方法。”

“小猫种鱼的行为,看起来并不聪明,是不知物理属性之别的胡乱仿效。但小猫用‘种鱼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通过实践可以证对错,可以明是非,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的认知。正如小猫最终知道‘鱼儿只能养而不能种’的道理一样。****毛**教导我们‘实践出真知’!这就是实践活动之于人类认知的最重要的意义!”

这段发言,震的余德华老师一愣一愣的。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堂吗?这孩子!咋还浅的深的一套一套的,把最高指示都整出来了!他这是上升到哲学层面去分析思考问题呀!余老师备课做教案也没有考虑的这么深。这样个弄法把余老师都整不会了,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

然后是余老师带动全班鼓掌。余老师说:“我们学习语文,是学识字、学读音、学组词造句、学语法逻辑、学写作作文;《语文》一科,是对我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语文学习,提升理解与思辨能力,要透过文理而明通事理,以促进我们个人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从蒋梦言同学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到,他由阅读到分析,由表及里,条理清晰,他的思维由现象达本质,有相当的深度,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楷模和标杆。”

“同学们,有了蒋梦言同学做榜样,你们敢不敢大胆举手,把这个故事用标准的普通话读音,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随着一片“敢”声,教室里手臂林立。

“好,周蕙兰同学,就请你来读一下这篇课文。”

“农民伯伯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伯伯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花生也熟了”........

余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在蒋梦言发言的激荡下,妙语连珠、深入浅出,发挥出高超的演讲技巧,调动了学生的进学热情。师生互动、声情并茂,这堂课上的非常成功。

而恰巧柳校长带着刚入职的两名年轻教师前来听课学习。这样的一堂示范课听下来,让年轻教师大开眼界,大涨见识,受益匪浅。

在接下来的“算术”课上,蒋梦言也任然是一只呆头鹅。

小学二年级,学的是乘除法,蒋梦言翻看课本,乘除法的应用题也都时带着革命内容的,很有时代特征。例如:

某公社“赤脚医生”廖叔叔,“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贫农魏大爷的儿子手患骨髓炎,烂了五年,花了460元医药费,资产阶级医学“权威”给下的诊断结论是“把手锯掉”。但廖叔叔在教员思想指引下,只用了5角钱就把这孩子的病给治好了。算一算460元是5角钱的多少倍?

就计算训练的内容而言,这是真正的小儿科。对于一个比同学多活一世的人来说,这算术课怎么上呢?他只能走“神游天外”的老路。反正他坚持一条:上课时决不讲话生事、坐得端正笔直,眼神不聚焦在任何人事上。

他的“呆鹅”表现想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