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欢书院>其它小说>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540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0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1 / 4)

第540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政治体制,都有一种专属于他的极度堕落模板,或者叫终究保守形态。

比如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以儒家为表象的中央文官制度,在北宋中期失去所有进取动力之后,立刻开始变得保守和内卷。

这种保守不是指社会风气的保守,而是态度的保守。

主要表现在期望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弱化阶层乃至国家的其他方面,从均衡发展变得只注重一个方面,而这一个方面,最利于这个团体永久掌握权力。

这些文官们上架空君王,下把百姓当农奴用,对外能忍就忍,对内谁敢动他们利益,就立刻下死手。

其标榜正人君子,为天下苍生代言,实则只顾自己小团体利益。

国家财政一分钱他们就要哭嚎打滚,自己穷奢极欲视而不见,偶有两个他们中出来的异类,就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到了民国反思时期,有人骂清代文人士大夫为散发腐臭的败犬,鲁迅说他们吃人。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与大陆上的文官集团比起来,不说好多少,那也是一时瑜亮。

倭国的幕府制度走到德川家的时候,同样是这么一副操行。

上架空权力,下把同胞当农奴疯狂压榨,以一副保守的姿态把自己封闭起来,希望就这样享受权力永远到老。

不过,中华和倭国虽然同时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保守形态,但双方的日子,还是过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中华来说,在这种形态下,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的,毕竟地大物博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在倭国,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育种和现代化肥的时代,这地就是一块真正的荒僻之地。

哪怕就是听起来很富庶的关东平原,实际上也是一块年均气温低,夏季平均二十四五度,冬季平均零度左右,并不怎么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加上关东平原这狗地方还容易发大水,海拔低海水又容易倒灌,然后土壤呈高度酸性,要素集齐了简直。

历史上德川家为了治理这里,那是费老鼻子劲,估计死的民夫尸体都能在东京湾筑一条海堤了。

这有点像什么地方呢,有点像早期的德意志北部那片恐怖的近海低温沼泽,像德国西南符腾堡一带的恐怖黑森林。

而地理环境这么恶劣了,首先面临的就是吃不饱饭的问题,所以历史上的倭国才一直人口不多,日子难过,大多数时候还不如半岛上的朝鲜。

至少朝鲜还有清川江、大同江、汉江、洛东江四条河冲出来的,气候适宜的近海三角洲呢。

而且你说生产力和土壤差就算了,德川幕府还爱折腾。

德川幕府的开幕老祖老乌龟德川家康,这位爷,那是真的把乌龟的特性,把苟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像以前,试图用武力压制其他大名,而是选择苟在江户,用经济搞穷其他大名。

他弄出来的参勤交代等一系列制度,成功把全日本所有大名的财政都弄崩溃了。

然后德川家又为了维持江户的地位和排场,以及在京都的奢靡,把自己的财政也弄崩溃了。

到了此时,倭国上下全部是一群可悲的穷光蛋,一个比一个穷。

“魏君,首座正在殿内等候,请注意自己的仪态,千万不要失礼。”

江户城,德川将军居住的本丸御殿中。

听到身边小姓的提醒,已经一副日本人打扮,除了发髻还是中国式的魏永和,颇为郑重的点头答应。

但实际上,他心里颇为不屑,小小倭国,矮小的人和矮小的宫殿,派头却比中华中土还大。

魏永和是唐人,但却是祖上四代都出生在长崎的唐人。

原来他们魏家,本是福建永清人,一百多年前大明天崩,特别是郑芝龙降清之后。

魏永和的六世祖魏之琰不愿剃发易服,加上他一直在从事日本到安南,确切的说是长崎到会安的贸易。

于是干脆带上家人,变卖祖产,离开故乡直接驾船跑到了日本。

此后,魏之琰和他的子孙,继续从事这条贸易线,并且得到了德川幕府长崎奉行的支持,是少数能从日本出海进行贸易的海商之一。

魏之琰甚至亲自到会安居住了数年,娶了一个在安南的潮州女子为妾,在会安也留下了一支人。

这样的家族,天然就是我莫皇帝的同路人。

魏之琰留在会安的后人魏永清,在莫子布起事的时候,就派了两百会安倭人充做士兵,其后又不断下注。

虽然此后,魏永清判断有所失误,没来得及下重注搏一个勋臣身份,但也还算混的可以。

这会安的小支魏家起来了,长崎嫡脉络的魏家,自然也要跟进。

穿过几间矮小的房屋,便来到了本丸御殿白书院的帝鉴之间,这里算是德川将军在江户城御殿的重要场所了。

之所以叫帝鉴之间,是因为这个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