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欢书院>其它小说>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650章 谁可为轩辕皇帝之血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0章 谁可为轩辕皇帝之血食 (1 / 4)

第650章 谁可为轩辕皇帝之血食

西元1790年1月25日,中华大虞光中十四年,原满清乾隆五十四年,腊月十一。

中华帝国大虞皇朝太子莫州森打起全副仪仗,以三百羽林近卫甲骑,一百蒙古却薛,一百匈奴长水胡骑为先导,三千京营伸威军龙骑兵为护卫。

从西安巡抚衙门出发,了四个小时,步行二十四公里,到达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吕后合葬的长陵。

仪仗渡过渭河的时候,万人空巷,小半个西安城的人都出动了,好些个没法来围观的,就从其他处渡过渭河,提前往北岸的长陵走去。

跟在阿森周围的三万关中耆老、乡贤、赐服勇士、地方士绅、巡检等都是步行,只有骑兵策马在两侧护卫。

他们顶着寒风,搞得跟踏青一样热闹,肃穆中隐藏着兴奋,向着长陵而去,恐怕自东西两汉灭亡之后,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去看刘邦。

阿森在长陵,以晚辈后人的身份,用祭祀自己家帝王祖宗的规格,祭祀了刘邦和吕后,献上了皇室才有资格用的牺牲供刘邦和吕后血食,并亲自宣读并焚表了莫子布亲手为刘邦写的祭文。

随后,就在长陵外摆流水席,连开五日,宴请关中父老,又接见关中乡贤举荐的人才,酌情收揽提拔。

这一趟旅程,对阿森的提升非常明显,使他充分见识到了中华疆域之广阔,国家之强大,以及在强大之下隐藏的种种危机和治理如此大国的难度。

也使他充分认识到了,为什么父亲莫子布明明不喜欢很大一部分儒家文人的做派,对他们把国家治理的两亡天下十分鄙夷,但却又不得不继续培养、提拔、重用这些儒生的原因。

因为没有儒家这一套文明的存在,中华就不可能维持住这么广阔的疆域。

儒学兼包并蓄之后,已经浸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说粗俗点,就是每个中国人都被儒学给腌入味了。

而且,出问题的是儒生,并不是儒学,儒学还没到要推倒重建的地步。

当然,在见识了大的方面之后,阿森还见识到了他以前身居皇都,往来皆是朝廷重臣之外,从未见到过的社会阴暗面。

以至于读完祭文,阿森就在碑亭石兽之间,对着刘邦的山陵开始了碎碎念,这也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而让这位十七岁的皇太子最为破防的最直接事情,就是煤炭行业。

这个大虞新兴的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从河南来时,阿森发现开封、郑州、洛阳都已经很少烧柴火,而是用上了煤炭。

稍微富裕点的人家,都用的是蒸汽机轮船运来的精煤,少烟无味,打一口好灶,就可以保证全天有火,以至于热水澡从奢侈享受,开始往普通人下沉。

家里不怎么宽裕的,虽然没那么多钱用不起精煤,但还算好用的蜂窝煤炉子还是用得起的。

一天几铜元,省时又省力,再也不用辛辛苦苦的去买柴,满屋呛烟的生火了。

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市民生活,带来了飞速改变和提升,还对广大北方正快速减少的森林,起到侧面的保护作用,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积极向上。

只是,在这相对廉价的煤炭后面,却是煤炭工人的血泪。

更可怕的是,这些煤炭工人不是成人,大部分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

因为此时的炸药威力小,运输麻烦,价格昂贵,煤矿主舍不得开一口大煤窑,所以往往把口开的很小,成人基本进不去,唯有小孩子可以进去。

而煤窑口越小,就越不安全,有些黑心的煤窑口太小,以至于经常发生童工进去也会卡住出不来,活活被卡死在里面的惨剧。

但阿森又没办法禁止,这一行业上关乎国力,下关乎民生,与这些比起来,全国这数万煤矿童工,似乎又显得微不足道。

“殿下,要解决此等事情,并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

因为朝廷不可能对地方全方位的监控,同时只要有利可图,总有奸毒之辈干犯律法,防不胜防。”

到了这个时候,为人有些古板的左庶子董敎增倒是非常合格。

“所以我们应该从利字出手,臣听闻山西之煤,往往聚如山峦,不用矿井就可以直接开采。

朝廷可以用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山西产煤,用价格,把其余各地需要矿井的煤场利润,给吃干净。

无利可图之后,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干这伤天害理之事了。”

“董大人之言有理,不过要用山西之煤挤垮各地用童工之煤,还需要交通便利,能以最廉价的价格,把煤运到各地。

殿下昔日与我们一起研究的蒸汽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看到自己枕边人,未来的帝国皇帝有些抑郁,王贞仪也赶紧过来温言相劝。

“嘉定、三忠祠、广州、南京四所太学正在联合研发,相信炼钢和火药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将会再次得到改进。

等到技术的发展,把运输和炸药的价格降下来,就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