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天下,不再是读书人一家的了
与民间的欣喜若狂不同,朝堂上对于此事的反应,却很有些耐人寻味。
阁臣们最开始以为这事是皇帝默许的,毕竟出身皇帝家仆的前首辅大学士,现任内廷枢机大臣林通,都出面按下了缅王的奏章。
这要是在大明,林通就相当于首辅大学士卸任之后自宫去当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样的人出面,你说没有皇帝的默许,谁信啊!
结果就是,皇帝还真不知道。
这可就把阁臣们给害惨了,他们间接成了帮凶。
而且,如今的大虞朝,外朝虽然还掌握着行政权,可是在税收、国防、藩臣等等方面,还是被皇帝控制的内廷挖去了好大一块权力。
现在,连属于外朝的封疆督抚都走内廷的路子,那这外朝还存在干什么,不如直接大家都去当内廷任职算了。
真是反了天了!
所以这些天,阁臣们忙着入宫请罪的时候,也在酝酿着要给陈秋泽好看,哪怕现在你有大功动不了你,后面也要好好收拾。
甚至有阁臣放言,外朝的文官,不能再让有爵位者担任,然后就被首辅罗芳柏给赶了出去。
因为罗芳柏他本人,就因拿下嘉庆省的功劳,爵封坤甸伯,他是丞相,也是勋臣。
不过这事,确实对大虞朝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莫子布特意召见罗芳柏,很明确的对他说道:
“如今之势,外朝如果继续只着眼于神洲大陆,但肯定是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
长此以往,那么神洲大陆之外的事情,朕就不得不成立另外的衙门全部接手了。
到时候大虞可能就会变成两个衙门,甚至是三个衙门来行政,朝廷的威望,恐怕要大大降低。
虽然从短期来看,此事对朕有利,因为我可以控制三个朝廷,轻易调配天下间所有人力物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于国家有大害,甚至会造成国家的分裂。
此举如同大明朝昔年把藩王圈起来养一样贻害无穷,朕绝不取。
所以阁臣要做的,就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让外朝的朝廷,真正成为大虞的朝廷。”
坐在小凳子上的罗芳柏,算是彻底摸清皇帝的脉络了,原来让他这个曾在南洋开疆拓土的人来担任丞相,还有这么一重意思。
罗芳柏回头想了想,现在大虞朝也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朝廷中枢对于东北、西北、东洋、南洋四个使司确实没多少控制权。
这三地,实际上更像是皇帝的私人封地。
西北和东北就算了,要集中力量作战,就必须要在当地有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才能把事情干好。
东洋也因为有太上皇坐镇,且全是镇藩,朝廷少插手也没啥大问题。
但是南洋,如今基本体系已经形成,也不需要像太上皇和宁夏郡王李献文这样的强力人物坐镇,确实到了收回中央朝廷手中的时候了。
这次陈秋泽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朝不太了解南洋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判断汉川具体情况。
又因为反正是皇帝在掌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处理显得有些消极,结果导致陈秋泽选择投机取巧。
“臣明白了,回去一定好好总结,五日后拿出一个基本方案来请陛下过目。”
罗芳柏点了点头说道,对他来说,知道皇帝的意思,那一切就都好办了。
“南洋共和议会大势已成,未来神洲大陆也会照此例,丞相可召集阁臣与各部尚书讨论,一味拒绝面对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既然要将南洋纳入朝廷施政范围,那么朝廷官员就要正常去南洋任职。
内阁要做好宣传,不要让下面治理地方的官员,觉得去南洋就等同于流放,以至于消极怠工。
官员的选拔也要更加仔细,南洋可不比神洲,把治理神洲的经验照搬到南洋,是肯定要出问题的,要充分尊重当地现状。”
罗芳柏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一一记下,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莫子布又叫住了他。
还是担心啊!
莫子布真有点怕了这些文官了,主要他们两次把天下治亡的经历,给了莫子布极大的心理阴影。
“还是分两步走吧,朝廷先将日南、嘉定、泰平三省纳入,下一步再考虑其他省份。”
现在大虞朝廷在南洋,除了广南省被划入岭南范围,从而与神洲大陆无二外,其余地方外朝的力量,都还很弱。
基本上知府以下的官员,都没经过朝廷任命,全是莫子布直接授意当地督抚安排,然后把名字报给吏部造册的。
甚至就是南洋各省的督抚,也不是朝廷任命,而是皇帝任命了,再扔给吏部办一道手续而已。
鉴于这种情况,其他南洋省份也还处于拓殖关键时期免得搞出乱子,还是先只把已经安稳的日南、嘉定、泰平三省划过去吧。
。。。。。
从武